先看完第一章再看這章比較連貫,

「參與靈感」第二十二期 跨越不同時期,傳奇的一生:畢卡索 上

 

非洲時期(African-Influenced Period)

繼藍色時期與玫瑰時期之後,於1906至1909之間,畢卡索的畫風踏入了非洲時期

(也被稱之為黑人時期或黑色時期)。

二十世紀初,法國在非洲殖民的權利及範圍日漸增多,

非洲藝術品也連帶的逐漸地被帶到巴黎的美術館展示。

媒體幾乎風靡般的報道食人族的故事,將其誇大不符實。

其中在民間有關舊非洲王朝的傳奇的也是媒體嚴重關注的報道之一。

受環境影響之下,畢卡索對非洲藝術品大膽,原始,強烈的造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,

特別是當他的好友 Henri Matisse 送給他一張非洲面具之後。

 


Les Demoiselles d/Avignon (1907)

 

 這是畢卡索成名的畫作之一,畫中以線條為主的體態奠定了他日後畫風發展方向。

畫中右邊的兩位女子臉部便是參考非洲面具而繪出。

 

Bust of a Woman (1907)

 

這張以大地色為主色的作品讓人聯想到非洲。

畫中女人的臉似受非洲面具啓發的靈感。

此作品目前被收錄在布拉格的美術館內。

 

Nude with Raised Arms (1907)

 

從這幅作品當中,我們可以很清除的看到畢卡索往後開創立體派的雛形。

這件作品目前被收納在西班牙馬德里美術館。

 

立體派時期 (Cubism)

立體派時期不是以一幅作品的形態出現的,而是由不同的作品一一拼湊而成。

於二十世紀初,畢卡索與友人Georges Braque 創出了一個名為 Analytic Cubism 的新畫風(1909-1912)。

兩位畫家將拿來參考作畫的物品拆解並且以其形狀來 “審視” 一番。

以Analytic Cubism為底,兩位畫家又再創出了後人命名為 Synthetic Cubism(1912-1919)的風格。

Synthetic Cubism 是用現成的紙張剪出格式形狀,大部份是剪牆紙或報紙,來拼貼結合而成一幅畫。

這是第一次將拼貼的用在畫作中。

後人將這些小支派時期都統一成為一個名為立體派的時期。

在立體派中,被畫的物件不是以單一視角繪畫,而是多重視角同時存在於一個平面之上,

物體被破壞,拆解,重新組裝,拼湊而回,神似形非。

 

Figure dans un Fauteuil (1909-1910)

 

在早期的 Analytic Cubism 大多都是以大地色為主的畫作。

比起後期顏色多彩多姿的作品,我更喜歡這段時期的畫,

顏色的統一讓人能夠更專注在形狀的拼湊當中。

 

Three Musicians (1921)

 

仿佛掙脫了一切束縛,畢卡索以及立體派時期擺入了全新的多彩用色。

(有沒有看到畫中中間的菱形狀服飾?那就是之前說會成為畢卡索標誌性的Harlequin)

這之後的作品就是大家所熟悉的,俗稱「鬼畫符」的畢卡索。

但是「鬼畫符」只是他的表層,當你細細去品味,

慢慢的研討之時就會發現,立體派的作品其實有很多值得學習的特徵與觀點。

 

晚年

所謂活到老學到老,

畢卡索最讓我欽佩的地方在於他不斷的尋找自我風格,自我突破,以及學習,適應新的作畫風格與觀點。

年老的他並沒有因為年紀與體力的衰竭就放棄尋找新的繪畫方式。

以下一系列由LIFE雜誌的 Gjon Mili 所拍攝的珍貴影片,揭露畢卡索在家中及工作室,

嘗試雕刻與光影塗鴉。

他真的是不服老啊!不管是在愛情,在事業,還是在創新這條路上!

 

以上光影圖片來自於《大人物》網站,

有興趣的人可去看這篇

巴勃羅,畢卡索的光影塗鴉與一生

 

上期:

「參與靈感」第二十二期 跨越不同時期,傳奇的一生:畢卡索 上

 

下期預告:

畢卡索的一生曾有過7個女人,

這7個女人對畢卡索的人生,畫作又有什麼影響呢?

arrow
arrow

    lcubestud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